如今,汽车早已走进千万人的生活。然而,相对生产、销售及使用环节,它们的“归宿”问题,却容易被忽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300万辆(含二轮摩托车等),仅杭州主城区就突破了100万辆。巨大的基数下,如何让汽车合法、合理地报废,已成了所有人无法逃避的问题。
去年
浙江流失4万辆报废车
“汽车报废回收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浙江省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浙江元通物资再生拆船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贯飞告诉记者。据浙江省物资再生协会估算,2012年,浙江省应报废汽车总量为8万辆左右。然而,进入有资质类企业回收拆解的汽车数量不到4万辆。这也意味着,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4万辆报废车流失。
2012年7月,新版《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通过,并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对老版本,新规取消了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使用年限限制,而对于汽车环保、性能上的要求,则更为苛刻——排放不达标,或者连续无法通过车检,车辆就必须强制报废。
程贯飞分析,在浙江,流失的报废车主要有两个去向:第一,流入无回收拆解资质的非法作坊拆解(例如在彭公乡我们所看到的),车型主要为货车。他们“偏爱”货车的原因,是这些车的车体中钢铁的比重较大,拆解收益高;第二,被转卖到省外偏远地区,车型主要为轿车。这些车流失出省后,往往借着当地管理不严的空当,继续上路使用。
汽车非法报废 打不死的小强
内人士表示,若将报废车交给非法的地下作坊拆解,容易引发多方面问题。首先,报废车拆解时,会产生大量油污。非法作坊一般将这些油污随意排放,造成污染。其次,非法作坊在拆解报废车时,往往不会将“五大总成”销毁,而是将其重新利用。一旦这些零部件重新上路,容易引发安全隐患;此外,非法报废汽车后,汽车的牌证无法及时注销,也会对职能部门的管理造成影响。
在对彭公“非法拆车一条街”的暗访中,记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何这十几家非法作坊,可以明目张胆非法拆解报废车,甚至出售“五大总成”?回来一查,发现这条黑色的利益链,并非无人监管。余杭区政府网站显示,早在2005年,余杭工商就曾打击过彭公的非法汽车拆解业。2007年、2009年、2010年……职能部门也曾多次进行打击。最近的一次是在2012年12月,杭州市贸易局、杭州市车管所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过一次联合执法,端掉了彭公的多家违法报废汽车的窝点。可是,时隔不到一年,彭公的这些窝点又“顽强复活”了——真有点“小强打不死”的味道。
暗访时,记者也曾问过一位拆车作坊的老板:“你们就不怕有人来查?”谁知道老板轻描淡写:“怕什么!大不了院子里的零件被他们收去,关几天门。等风头过去了,又可以出去收车了。”记者也注意到,经营这些汽车非法报废网点的,多为当地居民。非法拆车、出售零件的地方,往往就在他们家门口。这也不难解释,这些作坊的“复活”速度,为什么会如此之快了。
正规军 为何抢不过小作坊
据了解,我省现有经商务厅审批具有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资质认定的企业14家。其中,杭州有4家。如今,这些正规的报废车回收企业,几乎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截至2013年6月,杭州的4家正规报废车回收拆解企业均完成了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升级改造,建成了环保、绿色、高效的汽车拆解流水线,年 拆解能力达到了4万辆以上。然而,2012年4家公司回收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总量只有1.2万辆(包含县区分点的回收数量)。
大量报废车流入非法的拆车作坊,正规的回收企业回收车辆偏少,处境艰难。其中的关键,是收购价格。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地下作坊,正规报废车回收企业的成本要高得多。一方面,正规企业每年缴纳相当一部分赋税,而非法作坊则不存在赋税压力;第二,正规回收企业的先进、规范的拆解线设备,推高了成本;第三,正规企业规范经营,不可能像非法作坊那样,将“五大总成”再次外售牟利。
“光拼价格,根本没得比。就拿现在的行情来说,同样一辆报废车,我们的收购价格一旦超过1400元/吨,就要亏本了。可是,那些地下作坊的收购价格,可以轻轻松松拉到1800元/吨以上。一辆净重10吨的货车,如果卖给地下作坊,可以多拿到4000元。这也是很多车主宁可冒着无法销户的风险,也要把车卖给非法作坊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杭州市出台新规——对于通过正规途径报废的“黄标车”,车主将得到每辆5000~10000元的报废专项补贴。在这个“价格杠杆”的作用下,杭州的报废车回收率(指通过正规渠道报废的机动车,在机动车保有量中所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在5%~7%)明显提高,2012年为0.65%。而省内没有类似政策的地区,报废车回收率则要低得多。例如,温州、宁波地区该比例分别为0.43%和0.35%。
一辆净重10吨的货车,卖给地下作坊可以多得4000元。这也是很多车主宁可冒着无法销户的风险,也要把车卖给非法作坊的主要原因之一。
卖车多赚一千,罚单来了两千
报废车卖入黑市麻烦从此开始
本报记者 赵路
“不通过合法途径报废车辆,而是将车卖到黑市。这样的做法,虽然能暂时获得较高收益,但从长远来看,肯定得不偿失,麻烦不断。”近日,杭州市车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汽车非法报废活动屡禁不止,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缘于车主法律意识的淡薄。“通过正规渠道报废的机动车,车管部门会依法注销车辆的号牌、登记证书等信息。可是,一旦通过非法途径报废,车辆则会一直挂在原车主名下——这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麻烦一:
车卖了,罚单跟着来了
绍兴人小王,最近一直在懊恼。“卖车多赚了1000多元,但随之而来的罚单却已经2000元了,悔啊!”原来,今年4月份,小王将自己开了多年的普桑卖了。车子很旧,无法通过年检,只能报废。可是,就在小王办理报废手续时,一位“黄牛”拉住了他。“报废,能拿到1500元。卖给黄牛,能拿到2500元。“没多想,他让黄牛开走了车。
可是,不出一个月,雪片般飞来的罚单,把小王吓坏了。超速、闯红灯……六七张罚单,光罚款金额加起来,就超过2000元。违章的,正是自己曾经的那辆普桑。小王怎么也想不明白:卖车的时候,自己明明留下了车牌、行驶证,可为什么这辆车,依然能够打着原来的“旗号”不断违章呢?
交警分析,可能是卖车后,“黄牛”制作了假号牌。可是对此,小王毫无办法。因为从法律上来说,这辆普桑,确实仍在小王名下。交警说,除非车辆当场被扣,否则,小王还得不断为别人的违章埋单,这就叫贪小失大。
麻烦二:
名下有一辆车,“低保”泡汤了
“一个月,500多元;一年,就是6000多元。”对于杭州人刘健(化名)来说,这笔账算得心痛。今年,刘健丢了工作,可就在他向政府申请低保时,却被一辆车“阻止”了。“申请报告打上去,被退了回来。说我名下有一辆车,不符合低保的要求。”
“我什么时候买车了?我甚至不会开车!”刘健抓耳挠腮了很久,总算想了起来:前年,一个朋友来借身份证,说是生意需要,把一辆货车“挂”到了他名下。就这样,刘健稀里糊涂地成了“有车族”。可当他心急火燎地找到那位朋友,对方一拍大腿:糟糕,车早就卖了。原来,去年,这辆货车达到了报废标准。可是,这位朋友为了能多拿3000元,把它卖给了地下作坊,拆解了。由于未经过合法途径报废,这辆车让刘健进退维谷:除非找到车,否则他的低保是很难拿到了。可是,车子究竟在哪里呢?恐怕没人找得回来了。
麻烦三:
车子非法报废,摇号失去资格
2010年底,北京宣布限号。京版限号令规定,对于名下已经拥有机动车的人,是无法参加摇号的。于是,北京多了一大批人:明明手中没车,却无法参加摇号。原因是,名下有一辆未按规定报废的机动车。
王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他名下有一辆夏利,早在2005年就到了强制报废的年限。可是,王先生却一直没有办理报废手续,而是将车卖给了一家无证拆车厂。限号令公布前,王先生的名字已经上了交管局的黑名单。无论如何申诉,他都无法获得摇号的资格。
还有更多隐患
交警表示,如果车主未通过合法途径报废车辆,还可能有其他隐患。例如,如果车辆经过非法拆解,发动机、车架等零部件,很可能通过各种途流回市场,再次上路。一旦这辆车出现交通事故,或者从事违法犯规活动,“回流”零件上的发动机号、车架号等,很有可能让原车主陷入不利的境地。
本应报废的车辆,却被卖进黑市。车主的一时贪小,可能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美国:在美国,报废汽车不能被随便遗弃,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回收商将已报废的汽车零件拆卸之后,送到专业的厂家对其中尚有使用价值的部分进行整修和翻新,随后运往修车厂重新使用。在采用了先进的回收技术和设备之后, 美国如今已能把占每辆汽车质量80%的零部件回收并重新利用起来。
法国:法国的废旧汽车回收工作由省级政府调控,采用行政批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回收来的废旧汽车通过回收转运中心对其进行拆解,将可以利用的零件分类销售,不能利用的则卖给破碎厂进行破碎,作为废钢回炉再生。法国等欧盟国家正积极研究汽车回收的高新技术,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报废车辆的处理措施,通过技术革新,已有接近85%的零部件得到回收利用。
日本:在日本,消费者必须为报废汽车回收支付一定的费用。2005年颁布实施的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规定, 日本消费者要在购买新车时缴纳回收再利用费,并要求在用车辆在法律实施后3年内缴纳回收再利用费。当车主决定报废汽车后,先将汽车交给报废汽车收购商,再按有无车载空调分别交给氟类物质专业处理公司和拆解公司。处理回收后的氟利昂由汽车制造商销毁。而拆解公司回收可用零部件,剩下的部分由粉碎公司进行压缩和粉碎。
赵路 整理